1
投加量明显不足或无投加
这是计量泵运行中最易察觉的问题,表现为流量计显示异常、药剂浓度不达标,甚至完全检测不到药剂投加。可能原因主要集中在 “吸液” 和 “排液” 两大环节:
吸液端问题
吸入管路存在漏气(如接头松动、软管老化开裂),导致空气进入泵体,破坏真空度,无法正常吸液。
吸入阀堵塞(如药剂中的杂质、沉淀物附着在阀芯上),或吸入阀膜片损坏,导致液体无法顺利进入泵腔。
储药罐液位过低,吸入管口暴露在空气中,或吸入管路长度、高度超过计量泵允许的吸程。
排液端问题
排出阀堵塞或膜片破损,液体无法有效排出。
流量调节旋钮未锁定或松动,导致实际行程与设定值不符(如机械隔膜泵的调节杆移位)。
驱动机构故障(如电机转速下降、齿轮磨损),导致泵的往复频率降低,输出流量减少。
2
投加量波动大,精度超差
计量泵的核心优势是 “精准投加”,若投加量忽高忽低(如精度超出±5%),需重点排查 “密封” 与 “调节机构”:
密封失效
泵头密封垫老化、变形(如长期接触腐蚀性药剂导致材质损坏),或膜片出现微小裂缝,导致液体泄漏或压力不稳定。
柱塞式计量泵的填料密封磨损,未及时更换或压紧,引发泄漏并影响流量精度。
调节机构异常
手动调节旋钮的刻度与实际行程不匹配(如内部齿轮打滑),或电动调节模块故障(如变频器参数异常),导致流量设定值与实际输出偏差大.
冲程长度调节机构卡滞(如长期未润滑导致部件锈蚀),无法稳定保持设定的冲程位置。
3
泵体异常震动或噪音过大
正常运行的计量泵震动轻微、噪音低(通常≤75dB),若出现 “异响” 或 “剧烈震动”,多与 “安装”“部件磨损” 相关:
安装问题
计量泵未固定牢固(如地脚螺栓松动),或安装面不平整,导致泵运行时产生共振。
吸入/排出管路未做柔性连接(如直接硬接),管路振动传递至泵体,或管路长度过长、弯头过多,导致液体流动阻力增大引发震动。
部件磨损或卡滞
驱动电机轴承磨损(如运行时出现 “嗡嗡” 异响),或电机转子不平衡。
泵腔内的偏心轮、连杆等运动部件磨损(如长期缺乏润滑),导致运动间隙增大,运行时产生撞击声。
单向阀阀芯磨损或卡死(如杂质卡阻),液体倒流引发泵体冲击震动。
4
投加量明显不足或无投加
电机作为计量泵的动力源,若频繁出现过载报警(如热继电器跳闸),需警惕 “负载过大” 或 “电路异常”:
机械负载过大
泵头内有异物卡滞(如大块杂质堵塞泵腔),导致电机运转阻力增大。
隔膜片老化变硬(如长期高温环境使用),或柱塞卡滞(如填料密封过紧),增加电机驱动负荷。
冲程调节过大(如超出电机额定负荷的最大流量),导致电机长期满负荷运行。
电路问题
电源电压不稳定(如电压过低导致电机电流增大),或电机接线端子松动、接触不良。
电机绕组绝缘老化(如长期潮湿环境导致漏电),或电容损坏(针对单相电机),引发电机电流异常。
5
药剂发生泄漏
药剂泄漏不仅浪费原料,还可能污染环境、腐蚀设备,常见泄漏位置及原因如下:
泵头泄漏
膜片破损(如超压运行导致膜片破裂,或药剂腐蚀导致材质劣化。
泵头螺丝未均匀拧紧(如安装时受力不均导致密封垫密封不严)。
单向阀密封圈老化(如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导致溶胀)。
管路泄漏
管路接头松动(如震动导致螺纹连接松动),或软管老化开裂(如长期日晒、高温导致材质脆化)。
阀门选型不当(如使用不耐腐蚀的阀门),或阀门密封件损坏,导致阀门处泄漏。
6
冬季运行时泵无法启动或流量骤降
在低温环境(如低于0℃)下,计量泵易因 “介质冻结” 出现故障,需重点关注 “防冻措施”:
药剂冻结
储药罐或吸入管路未做保温,药剂冻结成固体,堵塞管路或泵腔,导致泵无法吸液。
冻结的药剂体积膨胀,可能损坏泵头密封件或膜片。
部件冻住
单向阀阀芯被冻结的药剂粘住,无法正常开合。
电机轴承内的润滑脂因低温凝固,导致电机启动阻力增大,无法正常运转
来瓦送您故障排查3个实用小技巧:
1、“先简后繁” 原则:先检查外部因素(如液位、管路连接、电源),再拆解泵体排查内部部件(如阀、膜片)。
2、“对比法” 判断:若有多台同型号计量泵,可对比正常泵与故障泵的运行参数(如电流、压力、噪音),快速定位差异点。
3、“定期记录” 很重要:建立设备运行台账,记录每日流量、压力、电机电流等数据,当参数出现异常波动时,可通过历史数据追溯故障源头。
计量泵的故障排查,本质是 “从现象倒推原因” 的过程。日常维护中,除了及时处理故障,更要做好预防性保养(如定期更换膜片、清洁单向阀、检查密封件),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故障发生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。